【党建引领】红色赋能以红领专——慈善站专职社工“学习强国”学习纪实(二十四)

【时间】:2025-04-23  【阅读】:168 次  【发布】:江阴市慈善总会

【党建引领】红色赋能以红领专——慈善站专职社工“学习强国”学习纪实(二十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江阴市慈善工作站专职社工党性工作,用党建引领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在江阴市民政局和江阴市慈善总会的指导下,江阴市慈善工作总站持续开展“用好‘学习强国’落实每周一荐”活动。

 

注重“学”“思”“用”结合

红色赋能

以红领专

下面跟着小编脚步

一起来看看慈善社工们的学习成果吧!

 

《基层党建|江苏镇江京口:“陈家匠”巧手支摊社区治理显效能》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镇江学习平台

推荐者:江阴市利港街道慈善站社工 周艳萍

推荐时间:2025-03-05

原文链接:《基层党建|江苏镇江京口:“陈家匠”巧手支摊社区治理显效能》

 推荐理由   

陈家门社区“陈家匠”项目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探索了基层治理的“温度路径”。推荐理由有三:其一,“五门”功能区建设打破传统行政化空间布局,重构了居民与社区的亲密联结;其二,“高频—中频—低频”需求精准分类与“匠人资源库”激活模式,为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样本;其三,“快充+慢充”反哺机制巧妙破解志愿服务可持续难题。该案例兼具民生服务的烟火气与治理创新的前瞻性,为破解“社区服务悬浮化”“居民参与空心化”等共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学习心得   

其一,空间重构激活社区认同。“服务任意门”将缝纫机、理发椅等生活场景植入党群服务中心,打破“办事大厅”的冰冷感,印证了“空间即服务”的理念。这种将行政空间转化为情感载体的实践,启示我们社区治理需从“物理空间改造”转向“关系空间营造”,让居民在修补衣物、闲聊等待中重建邻里归属感。

其二,需求分级实现精准触达。社区将服务划分为高频(理发磨刀)、中频(健康义诊)、低频(上门助浴),并设计差异化的服务频次与供给方式,精准匹配群体需求。例如通过“课程表”公示增强服务可预期性,通过“公益+低偿”平衡可持续与普惠性,这对破解“供需错配”“资源浪费”具有方法论价值。

其三,反哺机制重塑参与动力。“积分兑换舞蹈室”“非遗工作室挂牌”等柔性激励,将志愿服务转化为社区资本再生产,形成“服务—认可—再服务”的闭环。相较于传统道德动员,这种将个体价值实现(如葛师傅传承非遗)、兴趣发展(如舞蹈队)与社区治理深度绑定的模式,为可持续参与提供了更具生命力的解决方案。这提示我们:社区治理不应止步于“需求回应”,更需构建“价值共生”的生态系统。

 

《江西:解决三项难题服务农村养老》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

推荐者:江阴市南闸街道慈善站社工陈阳

推荐时间:2025-03-12

原文链接:《江西:解决三项难题服务农村养老》

 推荐理由   

江西省聚焦农村养老“在哪儿养老?谁来服务?资金从哪儿来?”三项难题,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广互助养老,拓宽投入渠道,破解农村养老现实难题,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学习心得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不仅事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而且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农村养老服务仍面临很多问题,如农村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农村养老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文中江西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建立农村颐养之家、“一老一小幸福院”,推动农村互助养老,到乡镇敬老院的改扩建,再到县级福利院的专业集中照护,满足了老人对养老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农村通过积极探索“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以及建立“个人缴费一点、村级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农村养老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互助养老运营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化和专业化养老服务发展的体现。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法治社工”助力基层善治》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

推荐者:江阴市云亭街道慈善站社工 严荷华

推荐时间:2025-03-19

原文链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法治社工”助力基层善治》

推荐理由   

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联合园区法院设立“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以专业化实训培养“法治社工”,将基层治理的“人才资源”与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资源”进行结合。

 学习心得   

苏安北社区基础设施老化、停车位紧张、房屋漏水、乱搭乱建、噪声扰民等问题频出。文章中,苏州工业园区针对社工调解经验不足的问题,开展解纷实务脱产实训。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训,让社工在法官“一对一”指导下,参与调解各类纠纷,同时开设“每周一讲”课堂,设定目标任务,使社工迅速提升调解能力,从“新手”变成行家里手,如李方罗从调解时被当事人“牵着走”,到掌握技巧、信心满满,这一转变令人惊叹。学以致用,法治社工成为社区治理骨干力量。在苏安北社区,金湘雄“学成归来”后,快速处理各类纠纷,他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不仅化解矛盾,还兼顾双方需求,这种高效又人性化的调解,极大提升了社区治理效率。而且,法治社工还将技能传授给其他社工,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累计解纷1800余件,为社区和谐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来看,培养法治社工不仅能缓解法院办案压力,构建多维社区治理模式,还能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是实现基层善治的有效路径。我们在基层治理中,也应重视人才培养,借鉴这种将专业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基层工作者化解矛盾的能力,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社区在法治社工的助力下,实现和谐、有序、美好的发展。

 

 

《青年社工杨阳: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公益时报

推荐者:江阴市璜土镇慈善站社工谢峰

推荐时间:2025-03-26

原文链接:《青年社工杨阳: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推荐理由   

“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服务对象的需求方向就是我们的服务方向。”只有深入探访才能够了解对象真正的需求,最后一米是连接基层群众最关键的纽带,关键在于让政策与关怀真正“落地生根”,而社工作为一线服务者,需从细节入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学习心得   

打通“最后一米”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跨越,更是心与心的连接。社工需以“绣花功夫”做服务,让每一份关怀都精准抵达,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精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工应当深入社区居民,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将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同时,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确保各项政策和福利能够真正惠及居民。在这一过程中,社工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居民的伙伴与支持者,通过不懈努力,构建一个充满关爱与和谐的社区。

 

0510-86021809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