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红色赋能以红领专——慈善站专职社工“学习强国”学习纪实(二十九)
【党建引领】红色赋能以红领专——慈善站专职社工“学习强国”学习纪实(二十九)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江阴市慈善工作站专职社工党性工作,用党建引领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在江阴市民政局和江阴市慈善总会的指导下,江阴市慈善工作总站持续开展“用好‘学习强国’落实每周一荐”活动。
注重“学”“思”“用”结合
红色赋能
以红领专
下面跟着小编脚步
一起来看看慈善社工们的学习成果吧!
《安徽泗县刘圩镇:“小积分”激发基层治理“大动能”》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宿州学习平台
推荐者:江阴市利港街道慈善站社工周艳萍
推荐时间:2025-07-02
原文链接:《安徽泗县刘圩镇:“小积分”激发基层治理“大动能”》
推荐理由
刘圩镇“积分制”以党建引领、需求导向,将志愿服务、道德建设、产业发展纳入积分体系,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荣誉双轮驱动,精准激活群众参与热情。其创新性在于用“小积分”串联治理全链条,既破解了基层治理中“参与难”的痛点,又将治理成效转化为增收致富动能,为社工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学习心得
基层治理需善用“游戏化”思维,构建“行为-积分-价值”闭环,让每一份微光都能照亮社区未来。
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积分制将抽象文明具象为“可累积、可兑换”的价值,如扫村道换洗衣粉、助孤老换荣誉,用即时反馈机制唤醒群众“主人翁”意识。社工需设计可视化、低门槛的参与路径,让居民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造”。德治与自治融合是关键:“积分超市”成为“道德银行”,红榜公示、文明户评选等精神激励,推动村民从“比积分”升华为“比德行”。如让积分给困难户、捐图书回馈社区等案例,启示社工需以荣誉体系涵养社区互助文化,超越物质兑换局限。链接发展资源是突破:积分制嫁接产业需求(如培训换积分、种玫瑰兑农资),打通治理与致富通道。王大哥靠积分增收2万元证明:社工应寻找治理目标(环境、文明)与发展需求(技能、产业)的交汇点,以积分“引擎”联动内外部资源,实现可持续振兴。
《惠山洛社:做好便民“微服务”探索善治新模式》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无锡学习平台
推荐者:江阴市南闸街道慈善站社工陈阳
推荐时间:2025-07-09
推荐理由
配钥匙、修拉链、测血糖、量血压……为居民提供不起眼但离不开的“微服务”是惠山高新区(洛社镇)六龙社区实施“金牌小木匠”小区微服务项目的初衷,该项目聚焦居民需求、将便民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培育自治队伍等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学习心得
便民“微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回应居民需求,凝聚民心;另一方面激活基层自治活力,夯实治理根基。目前社区开展便民“微服务”主要还是依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想要常态化发展,还需刀刃向内,挖掘自治力量,形成自身优势。主要做法如下:(一)建立稳定的便民“微服务”队伍是关键。通过招募、培育、发展小区服务达人,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让小区能人志士加入到服务群众中。并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培训机制、例会制度、表彰机制等确保队伍的稳定性。(二)提供多元化的便民“微服务”是核心。在提供测血糖、量血压、理发、磨刀等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便民服务基础上,向康养、文娱等方面提升,让多元化的“微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三)常态化管理是保障。制定年度服务计划,明确固定服务日,避免服务碎片化;建立“微服务清单”,形成需求收集-响应-反馈闭环;设立服务达人评选机制,志愿服务积分制等。用“常态化”避免“一阵风”,让便民“微服务”从“应急响应”转向“长效供给”,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日常标配。
《“80后”志愿者苏藏远:一枚党员徽章映照20年公益路》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宁波晚报
推荐者:江阴市云亭街道慈善站社工严荷华
推荐时间:2025-07-16
原文链接:《“80后”志愿者苏藏远:一枚党员徽章映照20年公益路》
推荐理由
苏藏远的公益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向大家诠释了善的意义。从少年善念到终身践行,从独自行动到聚力合作,从物质帮扶到心灵关怀,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对于慈善社工而言,她的行动既展现了“链接资源、动员力量”的专业能力,更传递了“以心换心、细致入微”的服务温度,从理念到实践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值得大家品读。
学习心得
苏藏远从少年时为孤寡奶奶送去米粮到如今带动百余人参与志愿服务,她用二十余年的行动,写下了关于公益的生动注解,也让身为慈善社工的我,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思考。苏藏远的公益之路,始于初中时一次结对帮扶,但没有止步于此,她用省下的压岁钱买糕点,用无偿献血作成人礼,成家后依然挤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从发动党员为甘肃小学众筹物资,到带动四五十名同事擦拭护栏,苏藏远用真诚和行动力感染身边人,让公益从个体行为变成集体行动。给干叔叔送栀子花时特意放远一点,陪他康复时那句“慢慢走过来”,注重服务中的各种细节。以上种种让我想到,慈善社工的工作不仅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像苏藏远那样,让善举从“偶尔为之”变成“融入生活”的本能;不仅要自己“做公益”,更要学会通过搭建平台、链接资源,让更多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开展服务时不能只是完成任务,要真正蹲下来倾听需求、沉下心设计方案。
《海南: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新路径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中国志愿
推荐者:江阴市璜土镇慈善站社工谢峰
推荐时间:2025-07-23
原文链接:《海南: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新路径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推荐理由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新路径的开拓。从社工的角度看,这一模式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开启了新的可能。
学习心得
我们深知,基层治理犹如精密的仪器,每个部件都至关重要。而“1+5+N”的融合模式恰似其核心架构,党建引领如明亮的灯塔,确保我们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不偏离方向,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各方主体明确职责、协同合作,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让我们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有了坚实的后盾。身为社工,我们凭借专业的工作方法,深入社区,与志愿服务队伍紧密协作,将专业的服务理念与志愿者的热情活力完美融合。
《河南汤阴:让“爱心托管班”成为职工子女的“幸福驿站”》
推荐来源
来源:学习强国APP—汤阴融媒号
推荐者:江阴市月城镇慈善站社工沈梦瑶
推荐时间:2025-07-30
原文链接:《河南汤阴:让“爱心托管班”成为职工子女的“幸福驿站”》
推荐理由
河南汤阴县总工会精准聚焦双职工家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困难职工群体子女“暑期看护难”这一职工家庭刚性需求,开设“爱心托管班”,依托共享职工之家资源,打造丰富课程体系。从课业辅导巩固知识,到素质拓展激发创造力,再到安全教育守护成长,全方位为孩子提供优质服务,也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这是精准识别需求、高效链接资源的生动范例。
学习心得
河南汤阴县“爱心托管班”的实践为社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服务模式启示。依托工会“共享职工之家”的场地设施,联动专业教师与大学生志愿者,破解资源有限困境,实现服务可持续性;从课业辅导到科普实验、安全教育,兼顾学业巩固与素质拓展,呼应儿童全面发展的深层需求;既缓解职工“带娃焦虑”,又为孩子打造安全成长空间,更培育了社区互助生态,实现“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三重目标。该项目精准聚焦双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的“暑期看护难”痛点,以“托+管+教”三维服务,将需求痛点转化为成长亮点,展现了社工服务的精准化与人性化。
未来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汤阴县“靶向定位+多元联动”思路,在社区服务中探索类似的“嵌入式支持网络”,将单次服务延伸为持续化服务,打造品牌项目,让“爱心托管”式的温暖,在更多领域落地生根,如链接企业场地开展课后托管、组织退休教师提供志愿辅导等。以专业社工力量,让服务真正扎根民生土壤,织就更有温度的社会支持网。